2008年1月30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一版: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以我们的坚忍消融漫天冰雪
本报记者亲历浙北警民携手抗击十多年来最大的冰雪灾害
本报记者 王志浩/摄 余春红/文 实习生 徐卓艺 通讯员 邹翔峰

image

  蒋玉林老人的房屋倒塌了,逃过一劫的老人又不顾一切回去搜寻物品。徐警官等人忙不迭将他拉出。

  大雪如期而至,这是场让人又爱又恨的大雪。她让难得见雪的江南人兴奋不已,也让那些急于赶路的人心急如焚。这场久违的大雪给人们的出行和正常的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?人们抗击大雪的成效又如何?昨天,记者踏雪探访浙北,一路上深切地感受到,在充分认知大自然的基础上做好预防工作,雪灾的危害就能降低到最低点。

  24小时值勤分流车辆
  26日,雪就开始在长兴飘落,到昨天一早,长兴的积雪深达15厘米,成了浙北降雪最大的地方之一。因此,记者便把探访的路线定在了处于三省交界的交通要塞长兴。
  车驶上上塘高架,记者就发现高架上的积雪明显比地面上多。高架上车辆不多,但一律小心翼翼地缓慢移动。杭宁高速没有封闭,我们的车辆上了高速。原本宽阔的高速路面只剩中间一个车道的位置可以通行,两边厚厚的白雪足可没到脚踝。
  高速上的车辆以满载货物的货车居多,还有少量的私家车,客车见不到一辆。德清收费站,几个交警的身影跳入了眼帘,他们是湖州高速公路交警队二大队的民警。民警林雨祥见缝插针地给记者介绍了情况:“为了分流过路车辆,我们已经连续奋战了3天,24小时分五班倒,所有警力都在路上。”就在他为记者简单介绍情况的一会工夫里,身边不断有私家车停下来问路:“无锡能走了吗?”“南京该怎么走啊?”实在不忍心再打扰交警的工作,记者继续往北走。

  一车蜜桔有惊无险
  从德清继续往北走,在快到湖州的路段,一辆大型货车停靠在边上,不远处高速交警的巡逻车正在慢慢靠近。出什么事了?记者的车紧跟着停下,去看个究竟。
  穿着单薄的两位东北司机正在埋头给右前轮拧螺丝,原来是爆胎了。两位师傅要赶往遥远的齐齐哈尔,他们的车上满载着临海蜜桔。张师傅一边麻利地换胎,一边告诉记者,他们是28日晚上从临海装上货后出发的,老家已经断货了,盼着他们早点把桔子送过去。
  在交警的帮忙下,张师傅的车换好轮胎,继续赶路。

  幸亏头天晚上转移出来了
  下午,记者来到长兴虹星桥,这里的田野白茫茫的一片,大雪足足能没到脚踝以上,虽然太阳诡异地露了脸,但对融化积雪似乎没有任何威力可言。此时虹星桥派出所里塘警务室民警徐水方、张金福等人开始下村入户。他们个个一脸憔悴,一打听才知道,就在凌晨3点多到6点多的时间里,他们还在冒着严寒灭火。         
  里塘西村自然村的蒋玉林家是民警们最放心不下的,就在28日上午,蒋大伯家的一处民房倒塌了。
  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雪来到蒋大伯家的时候,蒋大伯正在倒塌的房屋里巡查,房顶完全坍塌下来,压着屋里存放着的大量杂物。  
  见到社区的民警,蒋大伯感慨万千:“幸亏头天晚上搬出床铺,要不然……”不堪大雪的重负而倒塌的房屋是蒋大伯家存放谷物等杂物的地方,蒋大伯平时也睡在里面。27日晚上,镇政府和社区民警挨家挨户上门提醒预防雪灾,并动员蒋大伯暂时转移到安全可靠的房屋居住。就在蒋大伯搬出危房的第二天早上,正在厨房烧饭的蒋大伯听见“哗”一声巨响,跑出门一看,正是自家的侧屋倒塌了。
  “前天晚上,我们和镇政府有关人员一起动员了150余名群众从危房转移到了安全地方暂避雪灾。”徐水方对记者说,这次大雪造成虹星桥20多间民房倒塌,至今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。
  之后,民警们又去给低保户陈家的平房清理积雪。镇上的农副产品市场的简易顶棚也被压倒了,里面还停放着几辆车,民警们顺路查看了,以防再次倒塌。
  在雪中奔波采访的一天结束了,广播里却传来了未来几天仍然有雨雪的预报。不管未来的天气如何,一天的雪中见闻让记者相信,有准备的迎接,就一定能最大程度地把大自然的灾害降到最低。